企业融资是一件高度理性的行为,是资本和项目门当户对的牵手。我这里简单谈谈种子轮的融资策略:
行业洞察能力是取信投资人认可的基本前提。对产业大势、行业走向做深入研究者,才有机会和投资人坐下来不卑不亢的聊聊天。
一般而言,首先要研究行业属性:从历史上看,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了然于胸,进而研判它所处的阶段及未来走向;从现实角度来看,借鉴信息机构的数据明晰产业规模和增长空间及未来的集中度,站在产业链角度做俯瞰式思考;从未来来看,要从市场的需求变化、政策变化、技术创新等因素,对未来整个产业发展形成判断。当然,采用五力模型来分析:这个行业有哪些企业在玩儿,目前的竞争格局到底是分散的还是垄断的,在当下企业格局里面,外企、国企、民企各自状况如何,行业内有哪些经营模式,哪些主流,哪些非主流……。行业里企业的成功要素到底是什么,竞争的要害又是什么?我们如何在现有“棋局”中落子布局。理性的思考、深入的研究,这是基本功。当然这种能力不见得每个创业者都有。
除非是明星创业者或者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否则最好在起跑50米后再和投资人交流融资问题。对于很多投资人来讲,他们是不愿意仅仅为一个想法买单的。“下河方知水深浅,出水才见两脚泥”,你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BP。一个实干的创业者更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更何况如果仅仅是个idea,谁又知道你自己是不是坚信不疑?你自己是不是全力以赴?
你的种子用户在哪里?
如果你不仅行动了,而且拥有质量很高的种子用户,那么你在融资中就有了主动性。当然也要讲清楚:如何获得种子用户,获得种子用户的成本是多少。种子用户的价值,要远远胜过包装BP的价值。当然,种子用户在哪里?和种子用户的关系怎么样?这些也是企业走向未来的基础,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一家企业的市场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创始人在种子期的形象一定是强悍、蛮霸、凌厉的(至少在内在应该如此):创业本身九死一生,没有韧性的,缺乏强大心灵的创始人,都无法迎来微笑花开的那么一刻。创始人的高度决定项目的高度、创始人的执行力也就是团队的执行力。
我比较欣赏许小平先生讲的一句话:不要用兄弟的情义追求共同的利益,要用共同的利益追求兄弟的情义。很多创业企业基于共同的利益,把兄弟情义进一步升华。如果单纯靠兄弟情义追求共同利益,一旦失去共同利益,那么兄弟的情义就难以维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也会有不断的升级,从最初单纯的利益共同体,进而构建精神共同体,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中,价值观是护航之锚。
投资人会比较关注团队微创新能力,也就是一针捅破天的能力。,比如小米电视2有一个微创新特别奇葩:它能够帮助用户找到遥控器,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新就能获得很多人的追捧和认可。产品和服务的颠覆式创新是非常难的,如果能够抓住客户的小痛点提供解决方案,这也是团队能力的体现。迭代过程中的小步快跑,步虽然迈的小,但是他能够快跑。无论是腾讯,还是小米,或者其它的绝大数产品,都是迭代式创新的产物。
虽然刚起步,不过要对业务逻辑、职能协同做深入思考。就是基于资源和能力去选择我们的未来。从自身具有资源和专业能力出发,如何做到产品或服务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如何去找到我们的目标市场:是农村市场,还是城市市场,是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投资当当然不希望自己投资的钱进来后被摇摆的战略方向浪费掉。
你是要去和投资人交流清楚:你的融资额度是多少,将怎样花费这笔钱。初创企业规划未来的时候,一定要有全面预算的理念。你要清晰的告诉投资人,为什么我需要的是两百万,而不是三百万。我为什么不会去要那么多钱。反而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拒绝获得投资人认可。
投资人当然会去关注:你自己投入了多少?当然这个投入,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你的精力和态度,是不是你对这个事情孤注一掷,是不是破釜沉舟,是不是有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坚毅和执着。你的决心,你的勇气,你的毅力,你的执着,以及你为这个事情在未来自己的人生,包括你的生活,工作、生活、学习方面,所做的这种思考。这一点实际上是给到投资人更好的信心。
创业者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最好能让自己的心冷静下来,保持平静、平淡之心。即便融资不成,也要主动的大大方方和投资人交朋友,毕竟投资圈本身并不大,好的口碑会是融资很重要的支点。对于初创企业,我认为也不要急于去谈投资人,也不是别人给的钱就一定要拿,一定要有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实际上我也见到一些创业项目后悔过早用了资本的钱。
总而言之,创业成功无非是“三力”的成功:第一是思想力,能够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最好能够看透事物的多维度多层次;第二是执行力,想到了马上去做,而不是停留在一种空想的状态;第三是组织力,通过组织实现众人合力,这是做企业而不是个体户的重要区别。
融资固然不易,做成事情也不简单,此中之道,关键是知行合一。即便对接了种子轮,还有万水千山要去走,不过既然选择了和资本牵手,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