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家长,已经普遍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了,但仍看不得孩子受苦受挫折受打击。所以中国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其实不强。偏偏中国的老师,打击学生的又不在少数。美国的老师,在给孩子评价时,绝不会让学生干部代劳,写两句公式化评语。而是平时就细致观察,发现学生各种优点,帮助维系他们各种自尊,热情洋溢而又言之有物地表扬学生。一份评语可以写成这样:“她不仅仅是学术机器,而且对学习感到兴奋。有的学生仅仅是搜集信息,而她在探索智慧。她与困难的概念搏斗;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她不接受简单的答案。她所做的是把不同的想法结合起来,把众多概念放在一起。她不怕在解决难题时碰壁。我很喜欢像她这样有毅力的学生。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学业吗?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这份资料,是否真实存在并无法确切考证,但给出类似评价的美国老师,确实比比皆是。以性命为一个学生的名誉担保,是否有些无法想象?(当然,也许这也和美国升学,推荐信占极大比重,而中国升学,分数占全部比重有关) 中国多是先理论后实践,智力早熟早慧,在日后社会实践中逐步领悟得道,重传承少创新;美国先实践后理论,边做边学,先易后难,重个人体验感悟,没有理论框框,喜欢创造。为什么年龄越小,中国孩子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到中学以后,与优秀的美国孩子就基本没有差距?大学之后,研发型的学习更是可见?思维方式、价值观、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好奇心、记忆能力、解题能力,这所有,哪些早熟适宜、哪些晚熟不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