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名言,或许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如果告诉你,这句话源于唐太宗的一个教子故事,可能就有些意外了吧!
当时皇子们正在湖中划船,唐太宗把他们喊到岸边,讲了“船”与“水”的关系,分析了作为君主要多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道理。还有一次,太子在一棵弯曲的树下休息。唐太宗就指着树说:“这棵树虽然不直,但只要用绳子一拉,矫正一下,还是会变直的。一个君主自己本领不大没有关系,只要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样是英明神圣的。”
据说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方法教太子为君之道——不是仅仅停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而是抓住时机,形象地寓物以教。
这让我又想起了孟母“刈织劝学”的生动故事。话说孟子长到十几岁后故态复萌。这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不露声色,叫儿子来看自己织布。织着织着,她突然操起刀把已经织得很长的布拦腰割断了。一边的孟子大惊失色,孟母趁势对儿子说:“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不就等于我现在把这匹没有织完的布割断吗?一个人没有恒心,是什么也做不成的呀!”孟子深受触动,从此再也不逃学了。
的确,唠叨型的家庭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一味地说教只能换来孩子的反感。这几则教子故事,都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应尽量用生动的事实形象化地说理。只有抓住了教育的契机,才能取得深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