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加,刘备眼光逐渐转向了西面刘璋治理下的益州。此时此刻,羽翼渐丰的孙权也把目光转向了益州。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孙刘二人的远见是一致的。不过有些一致带来的是合作,有些一致带来的却是冲突。比如咱俩都喜欢下围棋,这种一致带来的是合作,要是咱俩同时都爱上了一个美女那斗争就要发生了。孙刘二人共同的远见给他们带来的是合作还是冲突呢,我们来看一看。
策略:站在旁人角度考虑出路
首先我们特别强调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远见,什么是远见,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在众多可能性当中找到合适出路的技能。
举个例子,有人准备新开一个冰淇淋店,请问是夏天开店还是冬天开店?有人说夏天业务量大需求多,当然是夏天啊。其实,一个有远见的人,也会考虑冬天。理由如下:
(1)可以有充足的时间
培训学习,在业务生疏的时候,业务量也正好比较小,可以充分练习仔细磨合;(2)可以培养忠诚客户,在冬天光临的人一定会是来年最忠诚稳定的业务来源;(3)存货风险小,卖不出去不容易化掉;(4)最重要的是提升战斗力,每年都会有冬天,在这个冬天积累的东西可以保证我们以后熬过每一个冬天。夏天开店叫抓住机会,冬天开店叫充分准备。一个有远见的人不管做哪一件事情,都要同时有这两条,既得抓住机会,也要充分准备。
其实大家想一想,很多人之所以在成功的路上昙花一现,不是因为他没有遇到夏天,而是因为他缺乏属于自己的一个冬天。所以,创业的挑战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没有准备也没有机会,这叫茫然;第二种准备不充分,机会却来了,这叫慌乱;第三种根本不准备,上来就急于抓住机会,这叫自杀。
有准备的人到了草原上会找到食物;没准备的人到了草原上会变成食物。很多人都说,成功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是大家再想想,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早起的虫子还被鸟吃呢,当我们不是鸟的时候,千万不要按照鸟的思维去做事情。在我们身边,很多急于求成按捺不住的人,最终都成全了别人的早餐。在老虎吹着口哨打着漂亮领结去赴宴会的时候,小鹿最好躲在家里练跑步。如果你也学着大老虎的样子打个领结吹着口哨去赴宴会,而且一路上全体老虎都起立鼓掌,那就是真正的悲剧——上菜了!对老虎,掌声响起来,是精彩的开始;对于小鹿,掌声响起来,是悲剧的发生。
我们这个年代很多肉食动物都在传播成功经验,咱们这些草根的人真得擦亮眼睛。这就是不同角度看问题。没有角度,就没有出路;没有准备,就没有机会。一个人做事情,要有两个思想准备,第一,春天一定会来的,要树立信心要相信未来;第二个,冬天一定会来的,要有危机意识要提前部署。
而且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自远见的考验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是否要联合出兵益州,这个问题对于刘备来说就是一个巨大考验。
赤壁大战之后,孙权提出联合刘备一起去夺西川,当时刘备凭借自己的力量,还确实是不足以达成这个
战略目标的,那么要不要和孙权联合作战呢?
每一个合作要经历风险的考验,也要经历利益的考验。风险能让人走到一起,利益可以让人分道扬镳。盟友不一定是朋友,盟友可以一起打狼,不一定能一起打兔子。应对风险的时候是可靠的,追求利益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曹操是狼,可以一起打;刘璋是兔子,不能一起打。同样是孙刘联合战,打曹操是可靠的,打刘璋却是靠不住的。基于这样的
战略判断,刘备选择断然拒绝孙权的要求。
史书记载的“孙刘三不听”的故事。
(1)献帝春秋曰:孙权欲与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
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於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於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2)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
(3)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首先,孙权给刘备写封信说张鲁要投降曹操,双方要进兵西川,不如我们一起占据西川,消灭张鲁,给曹操来个左勾拳。那刘备的反应是“备预自图蜀,拒答不听。”刘备对四川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刘备没有接受孙权的建议。刘备给孙权回了一封信说,张鲁爱说瞎话,不一定跟曹操联盟。刘璋是汉室宗亲,守益州守得挺好,现在天下的敌人是国贼曹操,我们大家应该一起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如果放着敌人不打,回过头去打盟友的话,这属于两败俱伤,敌人得好处,这事我们不能干。刘备拒答不听后,孙权什么反映?史书记载“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驻下口。”就是孙权也不同意刘备的意见,他派了大将孙瑜带了水军进兵到了下口。面对孙权的这种一意孤行,刘备什么反映呢?接着史书上记载说,“备不听军过。”这刘备不让孙权的部队过,而且摆开了架式,安排好了关羽、张飞、诸葛亮,拉架式,你要过我就打。孙权看到刘备的决心,没办法,只好组织退兵了。
这个三不听的故事,它就很好地反映了刘备对这联盟的态度。对于强大的敌人曹操我们是可以联合的,但是对于弱小的敌人刘璋,现在我们还不能把他当成敌人,即使将来当成敌人了,我也得自己来。刘备这思路很清晰,联合联合,有的事得联,有的事得合,有的事不能联,有的事就不能合。
刘备在拒绝孙权的过程中,前后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一开始刘备还真的有心思和孙权合作进西川。不过有高人给提了建议。这个高人的名字叫殷观。
《三国志》记载: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主簿殷观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殷观的意思是,咱们要跟他们联合,往前打占不了西川,往后退被人家抄了老窝,这叫两头没着落。殷观一下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刘备恍然大悟。所以后来呢,才有三不听的故事,才有拒绝跟孙权联盟的决定。
所以我们讲,一个领导做重要决策,要听四种人的意见:
一是听听高人的意见,可以发现未知的领域;
二是听听俗人的意见,可以少犯常识性错误;
三是听听外人的意见,可以消除偏见;
四是听听敌人的意见,防备走进陷阱和死胡同。
策略就是:高人出点子,俗人过筛子,外人是尺子,敌人当镜子。
很多大公司在重大方案的时候,都会征求门卫、保安、司机、警卫员的意见,为什么?这就叫听听俗人的意见,防止犯常识性的错误。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高明的领导,不能搞一言堂,他一定要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得全票的方案不是骗局就是偏见,人人都伸大拇哥,那这事反而有重大问题。重大决策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往往都会埋下风险和隐患。任何一个领导都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可以使用“名义反对派”的技术,找几个聪明人组成一个假设的反对派,让他们提提不同意见保证我们自己不犯糊涂。刘备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关键时刻选择了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