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礼,范志礼讲师,范志礼联系方式,范志礼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范志礼:(二)业力不灭自相矛盾
2016-01-20 11489

(二)业力不灭自相矛盾

在佛教看来,因果报应是社会运行的一条铁定规律,是促使有情人类行善弃恶的动力之一。为支持因果报应,引导人们修善行德,佛祖建立了阿赖耶识(实际是人的本能、本性和记忆功能)及业力轮回的理论。认为无始以来,本性因果因染成识(这种识称作阿赖耶识),妄想、执着、造作,并以此错觉,分别取舍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所爱所憎等,产生想象、意识,又由意识代替本性,喧宾夺主,代为主宰,并借眼、耳、鼻、舌、身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快乐,并产生贪、嗔、痴、慢、疑的烦恼。由此造下无数善恶之业。但意识是妄想执着而有,幻化不实,当人生四大皆分离——死亡之际,意识随之散灭,只流下一个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去承受那因善恶之业所招致的果报。

按佛的说法,人的妄心分为八识:眼、耳、舌、鼻、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前六识共同活动形成人的意识,末那识是潜意识,执着自我,是自私自利(包括维护自身生存的本能)的根源。阿赖耶识也属潜意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此识含有生灭及不生不灭二意;不生不灭者,是觉(功能性);生灭者是妄(功能的运动)。梵语阿赖耶识为无没,译为藏识(父精母卵、记忆功功能、文化基因集合体)。无没是不灭坏的意思,藏指能藏、所藏、执藏三意,是一切业力——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大脑)。一切众生,每有起心动念,或发为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众生死亡前,前七识具灭,但第八识却要受生,使业种继续留存。所以,在十二缘起生命中,阿赖耶识被称作灵魂。由此,一些佛教后学得出结论:业力不灭,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造业,并不因物质身体死亡而消灭,而是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方式又形成一个新的生命。也即灵魂倒失踪入胎,与父精母卵结合而成生命。由此完成一个大的因果报应和轮回。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杭州站 h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