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代莲,彭代莲讲师,彭代莲联系方式,彭代莲培训师-【讲师网】
六西格玛黑带大师,最受欢迎讲师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彭代莲:德国制造的华丽转身
2016-01-20 1839

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国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山寨”和“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让一些真正有品牌和品质的中国企业很受伤,在“走出去”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过程中受到较大影响。目前,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三步走”的目标。我们认为,品质和品牌是迈向制造强国的两条生命线,法治环境和社会秩序等更关键。


实际上,“德国制造”并非一直都是褒义词。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商品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必须注明“德国制造”,以区分英国正牌产品与德国的仿制品。然而,有意思的是,2004年初,欧盟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欧盟成员国产品统一使用“欧盟制造”的标志,却被德国企业家拒绝,他们坚持为德国产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志。“德国制造”用1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假冒伪劣、价廉货次到质量领先、经久耐用的华丽转身,“德国制造”现已享誉全球。


1

“德国制造”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曾因仿造假冒被耻笑



十八世纪,当英国借助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头羊和世界科技的标杆,德国却仍旧带着落后的农业国的帽子,工业生产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与英国差了半个世纪的水平。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废待兴。为挤入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世界市场,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开始剽窃英国的技术,走上仿造假冒的道路。德国的工业间谍通过各种手段偷窃英国的核心技术,学徒员工们通过旅游学习带回英国的生产样品,复制仿造之后销售到欧洲各国。


19世纪80年代,英国机床生产商指责德国人仿制的机床影响了他们的产品声誉,强迫德国厂商在机床上标明“德国制造”。1876年美国费城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上,针对德国参展展品专家给出“便宜而拙劣”的评价,这一评价以大标题形式发表在各国报刊的醒目版面,“德国制造”在世界各国可谓臭名昭著。


而德国偏偏是一个具有极强自尊心的民族,德国人开始了艰苦而有成效的探索。1893年,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亮相芝加哥世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德国制造”开始逐渐摆脱廉价质次的形象,逐渐确立在设备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成为那个时代制造业发展的先进范例。


2

高度重视工业标准与专利申请,严把质量关



1918年3月,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制定发布了第一个德国工业标准,此后每年都会发布不同领域的行业标准。德国的行业标准在全球的认可度很高,每年发布的上千个行业标准中约有8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以1922年制定的DIN476号纸张规格标准为例,这一标准设定了我们今天常用的A4、A3等纸张的规格。


同样,在今天德国政府力推的工业4.0框架下,德国政府也在强调在机械领域、加工制造领域、自动化工程等领域的统一术语,将自动化领域、工业通讯、工程学、建模、IT安全、设备整合、数字工厂的现存标准纳入新的全球性参考标准中。


另外,德国人注重对专利成果的维护。据了解,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每年给德国工业造成约5000万欧元的损失,所以德国政府一直在国际层面呼吁保护知识产权,积极进行专利申请。仅2012年一年德国企业在欧洲专利局申请的专利就有34000项,占欧洲申请专利数量的36%。



3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予以大力支持



无论是奔驰、宝马等德国知名企业,还是德国的中小企业,都很注重创新速度和绩效。以奔驰汽车为例,基本上每一季度都能推出一款新的车型。德企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背后,是提供有力支撑的政府创新体系。


德国的创新体系中值得一提的是工业联合研究模式和“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工业联合研究”项目将具有研发兴趣的工业企业与研究机构集合到一起,以此激发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激情。每年德国政府都会选出400多个通过竞选的新计划予以资助,该项目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跨行业的、国际性的大项目。


“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的投资主体也是政府,以德国经济和能源部为主,对单个企业的研发项目以及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资助。资助金额每年几亿欧元不等,接受资助的新项目每年大约有4000到5000个。资助的主要领域包括生产技术、材料技术、电子、仪器仪表、传感器、信息和通信技术,这些领域占总支持资金的57%。


德国的科研机构拥有研究方面的重要骨干力量。以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为例,他们集中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和设备,以开展重要的高技术前瞻性项目。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本身就承担了工业4.0的一部分重要研究任务。


4

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德国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以尽量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双轨制职业教育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一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岗位技能专业化,另一方面借助多渠道的职业培训,实现就业选择多样化。另外,德国设计出一整套完善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对双轨制职业教育进行管理和规范。


德国政府也注重对年轻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其中制造业培训在所有的行业培训中占比最多,约为35.3%。2011年夏季,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专业人才方案,重点是激励就业与保证就业。该方案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并利用人才迁移政策引入专业人才。为了吸引更多的跨国人才,德国对国外获得的职业资格进行法律评估。这种跨国评估正变得越来越透明,评估效率也越来越高。


5

德国协会和政府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德国机床协会2015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德国机床出口额为76.1亿欧元,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大机床出口国的地位。强劲的出口为德国制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德国,出口创造的工作岗位约占总工作岗位的四分之一,而工业出口带来的工作机会甚至在一半以上。为此,德国政府不断完善机制和手段,减少贸易壁垒,并通过展会补贴等各种形式,推动外贸业务发展。


另外,德国在80多个国家设立了120多家商会与办事处,商会网络遍及全球。德国贸易与投资署也在全球设有办事处,为企业提供经济与行业数据分析、市场分析、关税与法律信息、项目建议等服务。


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德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对外直接投资担保体系,以保护投资企业遭遇政治风险时免受损失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不过,“德国制造”也并非那么完美,今年发生的大众事件让全世界震惊,也让德国人感到羞耻。


纵观德国制造业的百年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的标准体系、创新体系、教育体系和出口激励政策等实现了“德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华丽转身。


德国推行的双规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出富有活力的、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严格的标准体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复制伪造的可能;成熟的创新体系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推动力,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机床等产品出口稳居全球第一。


此外,“德国制造”的实现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不无关系,德国人的理性、严谨、恒定等文化特质符合制造业的发展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诚信经济、信用经济和契约经济,德国人民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信用意识和契约意识也是保证“德国制造”品牌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法制净化社会风气,营造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遵纪守法成为德国公民的自觉行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更多得益于人口红利;今后,中国制造强国地位的取得,则需要更多依赖人才红利。然而,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很长的过程;挖掘人才红利更需要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杭州站 h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