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李子勋讲师,李子勋联系方式,李子勋培训师-【讲师网】
李子勋 2020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著名心理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子勋:男人与母亲
2016-01-20 36341
   男性在生命的自我发展中,有三个必然的阶段,首先是母爱。母亲与孩子的感情存在一种自然的、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尤其在哺乳期。母亲给予男人以生命,并付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温暖、享乐和快意,男人对母亲的依恋是生命发展的最初动力。生命的最初时节,男人与母亲间的亲密关系常常会影响他的一生,对母爱的需求与满足使他获得的舒适、安全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良好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个性。长大以后,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对社会的信任、认同,良好的适应力和竟争力,形成与异性、家人共处时良好的感情关系。 
    母爱对男性的智力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男人一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学家荣格小时候常依偎在母亲怀中听妈妈讲一些东方的神话和宗教故事,这使他敏感而富于幻想。在探索潜意识时他重视灵魂和意图的概念并创立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也由于受中国阴阳理论的影响,他比弗洛依德更重视人格中的相对概念,提出潜意识与意识互为表象,并认为心理学起源于东方。 
    男性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在两岁以后,父爱的介入开始松解母子间的情感联结,父亲的工作是要将彼此热恋着的母亲从男孩身边拉开,使得母爱的包容、替代不至淹没了男孩的个性发展。对男性来说,2-5岁期间是一个心理“危险”期,男性要经历与母亲分离的焦虑,对父亲的愤怒以及恋母情结的潜意识化。分离性焦虑是一种心理断奶,它打破了男人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促使男性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分离在一定时间内使男性对母亲的依恋加强,弗洛依德借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恋母的故事,将这种依恋引申为男性对母亲的性欲指向。但现代人认为,男性对母亲的依恋实际上是一种快感和安全的需求,把男性赶出母亲的怀抱有点像要瘾君子戒毒。 
    第三阶段是6-11岁间,男性与父母之间形成平等的情感三角(至少中国独身子女家庭是这样),家庭稳定的、和风细雨般的情感关系使男性形成自尊、独立和个性。这一阶段,最让人担忧的是母亲依然热烈地爱着孩子,情绪上强烈地依恋着孩子,男性失去了必要的心理发展空间。在北京,热切地爱着孩子、管理着孩子、依赖着孩子的母亲比比皆是,而我们的父亲借口有太多的工作和兴趣,乐于作壁上观,这不能不使得整个社会男人的心理幼稚化。12岁以后男性逐渐从家庭情感中脱离而投向社会,父母情感重归一体。 
    母爱是社会与人类发展中最伟大的力量,所有的生命繁衍离不开母亲的怀抱。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总是脆弱的,看看自然界中一颗小小的植物,它要绽放花朵不仅需要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温暖的土地、明丽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水。在男人的生命中,母亲的怀抱是土壤,母爱就是阳光,但土地有冰封之季,阳光也有炙热之时,这些不期而来的改变会给男孩的心理上中留下什么印痕呢?尤金笔下的《厄勒克特拉》剧中,从小缺乏母爱的男人终生受着“无所归属”的焦虑的折磨,也至于他和妻、儿之间存在一种难以逾越的心理藩篱,缺乏必要的亲密感,生命的滋味对他来说如同嚼腊。但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却也是一种双刃宝剑,它给予男人生命的快乐也磨灭他探索世界的勇敢精神,使之变得依赖、敏感,神经质,这样的男人拒绝长大。 
    历史上有不少的名人谈及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例如毛泽东、高尔基、荣格他们对生活中的父亲形象都有相当的排斥。尼采五岁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姨和妹妹生长在一个没有男性的世界中,这使他的心理发展怯弱而又偏激。成年后他追求艺术与情感体验,崇尚内省和自行其是,反对基督教的约束。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充满对理性主义讨厌,被后人称为颓废的享乐主义者。有人认为恋母是男人一生的基本情感,他在一个女人身边长大又马上投入另一女人的怀抱。恋母的男性似乎有一种情感饥渴症,内心充满着不确定的依恋和渴望,他们对异性有极强的征服欲,但又缺乏与异性保持稳定关系的能力。他们对爱不是显得太热烈,就是太冷淡,在他眼里,伴侣也许只是母亲的影子。他们一生似乎都在寻求一个特定的人物来实现不完整的自我感和不确定的亲密需要。 
    作家们喜欢将母爱比喻成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中外文坛,母亲有三个代表象征,夏娃:人类之母,因为她采摘了智慧之果才使愚钝的亚当启蒙成人。所以说她源于男人又引导和孕育了男人,母性即代表生命之源也是诱惑之源。生命和享乐可以说是同源,看看那躺在母亲温暖的怀中满足于与母亲肌肤相亲的男孩,幼小的脸上流露出无所不能的笑容,天使般的举动激发着母亲对他"疯狂地"热爱以期望这种关系得以永恒。再看看躺在柔软沙滩上,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男人;拥抱在情人怀中那恬畅放松、懒洋洋、无所事事的男人是否也是一种对母亲怀抱的感觉再现。 
    第二个象征是女娲:再造乾坤,含辛茹苦化万物以育人类,象征母性的牺牲精神也代表着母性中教育、管理和权力。想想女娲在天地间飞升,与天地抗衡,你不由得会感觉到母性的强大。相比之下,男人的生命显得那么柔弱易碎,男人只是泥土变的,他需要母亲的教化才能成人。实事上,家庭中幼儿的启蒙教育无疑主要是母亲承担的,母亲与男孩无论在语言、行为、情绪、心理等方面均有广泛的接触。母亲对待男孩的方法应该温柔而又明确,过于严厉或摇摆不定的教育和管理,造成男性心理发展中的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自我否定的痛苦。说来也奇怪,中国的教育很有点母性教育的痕迹,它不太看重男人的个性,规定太多替代也太多。中国的社会似乎也一样,对年青人保护(压抑)太多,总怕你出错,要想出头排队等候吧! 
    第三个象征是玛莉亚:宗教教义中的圣母,她是母性圣洁、完美的象征,她与神感应而孕育了基督。玛莉亚从小引导基督独立去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从而磨灭人本性中的狭隘与私欲,获得博爱、光明与重生。母亲爱孩子似乎是源于一种天性,Do it with less, do it with none。现在的母亲很担心孩子会走一条艰辛的路,她们不惜自我,热望抱着拥着让孩子过一种平坦舒适的生活,但投桃是否可有报李?玛莉亚还象征着母亲的宽容和接纳,无论你罪孽多深,只要迷途知返。在没有宗教的日月里,崇母即为教义。 
    不能否认,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人的一生,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缩,是乐观还是悲观,是乐于奉献还是只知索取。中世纪以来,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希波克拉底、歌德、黑格尔、马克思崇尚母性的光辉,而现代人却具有更多的自恋倾向或阳性图腾。96年,有关男人和女人的话题说得太多,好像他们分别来自两个星球“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是完完全全是两类人。其实,在生命的哲学中,男女本是同源,互为本我,男人是母亲生命的衍生,是母性意志的自我实现。 
    生命有三层结构,不管性别、种族、肤色,其内核男女是同性。这很像流行的基因学说,在人的染色体中有双性发展的酶系统,只是看基因激活的是什么。作为男性,内核中的男性质发展成中层结构中男性的精神、心理和个性特征,继尔形成外层结构中的男性躯体、行为和气质。其内核中还留下的是什么?是一种被荣格认为的母性或女性情结(Anima阿尼玛),这也是男性生命中的母性本源,它构成男人潜意识或id 的中心成分。相反,在女人的内心中也有男性情结叫做阿尼姆斯(Animus)。当一个男人走向死亡,意味着他的生命在回归母体。在母性的胸怀中,灵魂叹息道:"此土皆吾土也"。母亲-永恒!男人只是过客!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杭州站 h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